查看原文
其他

延津申姓究竟有何神秘渊源?[组图]

2017-02-12 LFX 新乡文史论坛

延津申氏家谱:

应朋友之请,匆匆草就此篇,恐见笑于大方,还望诸君批评指正。

写此类文章,自然不同于本编辑以往的文学笔法。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传承使命,此刻,充溢于我的心头。聆听先人们的历史足音,仿佛看到了他们当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画面。。。

每当夜幕降临,喧嚣的白昼过去了,或许研究古史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抑或兴趣支配着我泛舟书海焉。

就说申姓吧,自来延津工作,便对此姓产生了兴趣。我甚至发现每一条街上,或每一个单位,都有申姓朋友。之前,在我的故乡,曾未听说过有此姓氏。我仅仅知道,春秋时有个申国申侯,如此而已。而在延津,其反而成了大姓或望姓。

学,然后知困。查阅资料,始知申氏是当今中国排行第123位的姓氏,约一百七十六万余人,占全国人口的0.11%。百家姓排名第298位。

既如此,延津的申姓族人因何如此密集呢?且让我以简捷的笔法,试着寻找其神秘的渊源吧。

                 1/申姓最早的一支

据史书记载:申姓,乃炎帝之后,四岳之裔,以国为姓,源于姜。炎帝族的头人官居四岳。四岳,有大酋长的继承权和很大的议事权。如尧帝时四岳推荐舜作尧的继承人,被尧采纳。至虞夏时封为申国,后人称之为古申国,原封地在今甘肃省华亭县西北岳山(今六盘山的一个支脉)。

史家公认申姓始祖为伯夷。商末,伯夷和叔齐避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居周王朝,成王即位后,便封伯夷的后裔于南阳市区北郊,建立了新申国。       

新申国自封国之初即与周交好,长期通婚。周宣王时,南方诸国兴起,为镇南方,改封宣王舅申伯于谢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北郊〉,在序山下为申国立宗庙,建都城,并进封为侯。后幽王即位,仍娶姜女为皇后并生太子宜臼,幽王因宠褒似,烽火以戏诸侯,太子姬宜臼不得已逃出京城,投靠母舅申侯,申侯便联合同族诸侯及西域犬戎围攻幽王。幽王兵败马骊山被杀,扶立原太子宜臼为平王,迁都洛阳。至此西周灭而东周立。

申侯亦因扶周平王有功便进封公爵。东周初年申国势大,不少诸侯都听命于申,申国便乘机向东扩展到今信阳一带,信阳北长台关发现一古城址,经考证认为是申国后期东扩的陪都。因位于南阳之东被称为东申。现今河南省信阳市的简称就是申。

公元前688年,楚国兴起,先灭申,并把申人往楚国腹地迁徙,部分申人北走齐鲁,申人为了纪念故国,开始以申为姓。如春秋后期,楚有大将申挚、申包胥,齐有申蒯、申鲜虞,鲁有申须、申夜姑及孔子的弟子申党、申棖,战国时有改革家韩相申不害。

2/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申氏主要有两个来源:

第一,今分布在河北省的邢台、邯郸两市的蒙古族申氏,世称“铜锅申”、“锅片申”,传其始祖为申璟,蒙名失考。

永年申氏乃一门望族,经过600多年的发展,申姓遍布冀南大地。1368年,朱元璋起兵亳州。明兵北上,元顺帝逃离大都,北抵和林,元裔被明兵杀戮殆尽。作为元顺帝的胞叔叔曰璟,为保一家老小的性命,携带家眷迂回山西绛县,避兵屯留。

为日后团聚有凭,老曰家人便将饭锅摔破,正好十八片,改以“申”为姓,以不再入朝做官为训,十八子各执一片四下逃亡。

斗转星移,若干年后家人陆续返乡,最后十七子及后裔聚齐,锅片少了一片。据说,少的这一片是曰家最小的儿子,他向北一直逃到了内蒙胞书古,因年幼记忆模糊,改了田氏。

这就是蒙古族“锅片申”申氏一族和内蒙田氏的来源。

至于第2个渊源,源于傈僳族,出自明时期云南永昌军民府同知申保,或彝族申氏,源出云南凉山地区古老的彝族阿牛氏部落。均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此文不表。   

  3/申姓迁徙分布

   综上可知,申姓发祥于今河南南阳。春秋战国期间,申姓名人云集,表明当时申姓人已分布于今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河北、江苏等地。至东汉,东海人见诸史册的申姓有申咸、申转、申君,为后期申姓琅琊郡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汉末期,有申仪入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申姓发展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此期,申姓历史上的三大郡望——魏郡、琅琊郡、丹阳郡开始形成,并逐渐昌盛起来,并有力的推动了涵盖其郡望的省份: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申姓的发展。

据沙河上申庄《申氏家谱》、永年申庄《申氏族谱》、涉县神头《申氏家乘》、内邱柳林沟《申氏宗谱》和武安矿山村《申氏追远录》及申海群等人的调查了解:十八公中长子文秀迁沙河上申庄,不久一支迁三王村,因申氏始祖璟公排行三,而且为王,所以其后人将名取为三王村,以作纪念。后子孙又迁至申庄、西赵村、葛村等村;三子文正迁威县中章台,后有子孙迁北章台;四子文美迁永年申庄,后有子孙迁石碑口、陈庄等村,还有子孙迁至邢台县麦地湾及邢台市区申庄等村;六子文平迁至曲州;七子文智迁武安矿山村;九子文法迁威县东柏悦村;十六子文瑞迁内邱黄釜村,“釜”者锅也,黄釜乃皇釜之隐语也。后有子孙迁柳林沟、申庄、申家洞等村;十八子文义迁涉县段曲村,后有子孙迁神头、申庄、东达、后峧、马布等村。

大概去年3月份的时候,我就在报纸上见到一则消息,说邢台市文物普查野外调查队在邢台西部山区发现一处颇具冀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即沙河上申庄古建筑群,它由“20组民居院落组成,面积约7500平方米,其建筑雕饰精美,手法考究”,此时便对上申庄有了兴趣。在网上查找,突然发现邢台学院李智文先生写的一篇介绍上申庄村“申氏”居民原是成吉思汗后裔的文章,对上申庄的兴趣越加浓厚。    

上申庄吸引我的特殊之处有二:一是经邢台学者考证,这里的申氏居民原来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二是建于清末的古建筑群,别具特色,保存也相对完整。

申氏祖茔碑文说十八子文义从山西潞城到洪洞,再由洪洞迁神头,文义未去屯留和绛,这同蒙族小儿子守老窝的传统相吻合。笔者推断,逃往绛的元皇后裔申氏为安全东迁,也必然像迁往涉县的文义一样,先从绛到洪洞集中(明初洪洞大槐树处设移民登记站),然后伴随着汉人的移民浪潮而迁往邢台、邯郸一带。

由此推论,延津申姓族源应该不属于蒙古申氏,即便少部分属此,也早已民族融合已久矣!据考证明初,山西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等地。

如今,申氏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多此姓,两省申氏约占全国汉族申氏人口的43%。这难道说明不了问题吗?

学术刍议,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谢谢!

【温馨提示】

《新乡文史论坛》,集文学与史学于一身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新乡人自己的《旧闻新知》期刊^^

微信公众号“lfx1215ifeng”,长按下方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新乡文史论坛”

信箱lifengxian009@163.com

总编辑:楚国农夫

微信:nrawbz1215,欢迎踊跃投稿并提供素材。 

新乡市四区八县地名由来,你知道有多少?(组图)

延津县名由来及其本土七大名流(组图)

解密卫辉市初名汲县暨姜太公故里之各村名探源(组图)

新乡县因何没有县城?【高清组图】

新乡名人知多少?我仅熟知26个,请您补充您的家乡名流!(完整版:组图)

[视频]吴天君这回真哭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